19790907 浙江温州电化厂液氯充装钢瓶爆炸致59死779伤

信息编号 00001468

事故时间 1979-09-07

事故地点 中国;浙江;温州;

死亡人数 59人

受伤人数 779人

经济损失 6.3E+01万

事故摘要 1979年9月7日,浙江省温州电化厂因操作工违反气瓶安全使用规定导致液氯钢瓶发生爆炸,造成10.2t液氯扩散,59人死亡,779人中毒。

直接原因 最后的调查结论认为:这是一起由当时的温州市药物化工厂的氯化石蜡倒灌入电化钢瓶中,经温州电化厂灌装液氯后产生化学反应而引发的一起重大化学爆炸事故。

涉事单位 浙江省温州电化厂

所在行业 石油化工

事故类型 爆炸

工艺设备 气瓶

单元操作 流体输送

工艺操作 转料

涉及化学品

1979年9月7日,温州电化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液氯钢瓶爆炸的恶性事故。一个液氯钢瓶在爆炸的时候,竟然引发了其他钢瓶的连锁爆炸反应,最终导致10吨液氯呈扇形扩散开来,大量的氯气泄漏到周边的居民区,波及范围达7.35公里,而在靠近温州电化厂的两公里内,花草树木在高浓度氯气作用下,一片枯黄。
扩散开来的高浓度的剧毒氯气最终导致了59人死亡,779人中毒住院,400人接受门诊治疗,消防战士们紧急疏散附近居民达8万多人。根据事后统计,当时氯气泄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60多万人民币(按照70年代的物价水平),影响到了超过100个企业的正常生产运作,其严重后果可谓触目惊心。
▲毒气涌来,路人纷纷逃命
那么到底第一钢瓶是怎么就爆炸了呢?
突然爆炸的钢瓶
1979年9月7日中午1点55分,温州电化厂液氯工段,一只容积为415升,充装量为0.5吨的液氯钢瓶发生了猛烈的粉碎性爆炸。爆炸钢瓶的碎片和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撞击到其附近的液氯钢瓶上,又导致了4只液氯钢瓶的爆炸,5只液氯钢瓶被击穿,另外还有13只钢瓶被击伤至产生严重的变形。
瞬间的强烈爆炸产生了震耳欲聋的巨响,伴随着巨响产生的是一股冲天而起高达40余米的巨浪,形同一朵“蘑菇云”,云里还夹杂着砖石瓦砾和钢瓶碎片,数公里之外的居民都有震感。
在爆炸中,有一只重达1.735吨的液氯钢瓶甚至被冲击气浪直接掀飞,越过了12米高的高压线路,砸破了一间盐仓库的屋顶,坠落于其中,而这间盐仓库距离爆炸中心有30米远;还有一只重达1.754吨的液氯钢瓶,被气浪冲击波推出去20米远,掉落在了液氯包装厂西头的荷花池里;两只平放着的液氯钢瓶,被气浪平着推出10米开外,爆炸碎片呈溅射状四处飞出,其中有一块重72.5公斤的钢瓶下封头,飞越厂区,打断不知道多少树干,干过了居民区的墙砖,在距离爆炸中心85米处,砸死了一位老人... ...
爆炸现场最后留下了一个直径达6米,深度近2米的大坑。爆炸中心附近的办公楼中的泥瓦工、操作工多人当场被炸死,附近厂房的玻璃几乎全被冲击波击碎、窗架门框断裂者不可胜数,其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更可怕的是,爆炸泄漏的液氯达到了10.2吨,爆炸当时正刮着东南风,风速为每秒钟3.7米,氯气被大风一吹,迅速向西北方向呈扇形扩散,波及范围达到了惊人的7.35公里,温州电化厂附近的10个居民区受到严重污染,中毒中毒住院治疗人数近800人,加上轻度中毒就医人数破千,堪称氯碱行业罕见的惨痛事故。
为什么会爆炸?
事发之后,各方面高度重视,调查小组很快就进驻温州电化厂废墟之上,展开了事故原因调查分析行动。
然而此次爆炸事故的破坏性极其严重,加上现场值班的工人师傅们全部当场死亡,给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调查组在工厂废墟上足足“驻扎”了两个月,反复查看和分析现场残留物,并进行了大量的物理、化学鉴定,最终逐步找到了爆炸的源头。
最后的调查结论认为:这是一起由当时的温州市药物化工厂的氯化石蜡倒灌入电化钢瓶中,经温州电化厂灌装液氯后产生化学反应而引发的一起重大化学爆炸事故。
那么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调查人员所作的第一步是根据爆炸中心的破坏情况,对现场残存的爆炸钢瓶的形状、位置和溅射碎片的特点进行了逆向推演,初步判断出是电化30号钢瓶引发了第一次爆炸。
前文也说了,这个钢瓶是粉碎性爆炸,其爆炸碎片的分布范围特别广,调查时收集到的爆炸碎片足足有120片(还不是全部,还有很多碎片找不全了),正是这些高速溅射出去的碎片击穿了其附近的其他钢瓶,才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了最后大爆炸的发生。
调查人员随后对现场钢瓶爆炸碎皮和爆炸中心的深坑直径进行了细致的测量分析,测算出事故的爆炸威力相当于120~130公斤TNT当量的爆炸,这等威力的爆炸,绝非钢瓶材质、焊接或者过载等物理原因所引起的爆炸能达到的程度。
▲爆炸之后,厂房倒塌成废墟
在调查人员一头雾水的时候,他们又想到了现场出现的异样的黑烟和黑灰,于是他们从各处搜集了这些黑烟和黑灰的样品进行化学分析,最后发现样品中含碳量为15到20百分点,含氢量为2.25到3.14个百分点,并且存在黄褐色残渣,这进一步证明了这是一起有机物参与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爆炸”。
那么液氯钢瓶作业过程中本该是不会掺入任何其他物质的,怎么就发生了化学反应爆炸呢?调查人员立刻就调查了温州电化厂全部钢瓶的来龙去脉。经过反复资料对比、查证,终于确认电化30号钢瓶在8月29日运到了温州市药物化工厂的氯化石蜡工段,9月3日送回电化厂,一直存放着,直到事故当日进行了灌装作业。
事故脉络到这里终于清晰了:原来温州市药物化工厂工艺设备简陋、又缺乏相关技术而且操作混乱,其采用液化石蜡与氯气反应制作氯化石蜡过程中,氯气由钢瓶针形阀门通过紫铜管直接插到了氯化釜内,中间没有缓冲器,也没有流量计、压力表和调节阀门等部件。更糟糕的是,当液氯钢瓶快用尽的时候,该厂的操作工还违规动用真空泵来吸尽钢瓶内的余氯,这种操作非常容易导致氯化石蜡倒灌进入液氯钢瓶。
事实上,这些液氯钢瓶确实被倒灌了氯化石蜡。然而,温州电化厂对钢瓶的管理也不严格,在罐装液氯作业之前的检查工作草草了事,相当马虎,这就导致钢瓶里面装有氯化石蜡,操作工也不知情,随后在罐装液氯的过程中,液氯和液化石蜡发生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热量在钢瓶内无法散发,促使温度上升,随后导致压力上升,最终导致了爆炸。
这起事故暴露了当时液氯钢瓶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很多漏洞,也因此引发了人们对于液氯钢瓶生产制造和使用、储存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系统化的要求,此外,也促使企业开始加强操作工的科学作业、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这些,都是建立在惨痛教训上的经验,须当时刻牢记。